每次去鹿港~都是去吃吃吃~反而都沒認真好好了解認識一下鹿港哩~

這次除必去吃的小吃外~還走了一些古蹟~


龍山寺原為鹿港街內的小廟。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(西元一七八六年),都司陳光邦因感地小廟窄,乃偕同郡人遷移改建於現址。道光九年己丑(西元一八二九年)又經日茂行後代林廷璋及八郊人士率眾修建,王景福董工,道光十一年辛卯(西元一八三一年)二月落成,並留「重修龍山寺記」石碑鑲於廟內。

鹿港龍山寺是一座規模龐大,造型優美的廟宇。坐東朝西,平面格局方正,為有山門的三進兩廊九開間縱深式建築。正面入口為歇山重檐屋頂的山門,計由十二根柱子支撐,大木結構繁複而特殊。山門兩側有磚牆圍繞廟埕。主體建築計分三進,第一進為九開間的前殿,開五門。中央五開間部分正面牆堵用木料做成,不論結構或裝飾均雕鑿華麗,彩繪更屬上乘。正門前有石雕蟠龍柱一對,係用上好的花崗石,雕成升龍與降龍對應的圖象,造成古樸簡潔而渾厚,是石雕藝術之寶。前殿的後面,面向正殿連有歇山重檐屋頂的單開間戲臺一座,是供演戲酬神的場所,戲臺內藻井為八角井,計有十六組斗栱層層向內出挑,而達於最頂端,中央繪有雲龍圖象的明鏡。藻井彩繪及技術都是工藝美術中的極品。
 

第二進為歇山重檐正殿帶三開間的捲棚歇山拜殿。正殿內主祀觀世音菩薩,左祀龍王尊神及境主公神位,右祀註生娘娘。殿內左上角掛有咸豐九年己未(西元一八五九年)浙江波鑄造的鐘一口,高兩公尺,直徑一公尺二,重達千斤。捲棚拜殿前也有石雕蟠龍柱一對,造型較前殿蟠龍柱細緻,為咸豐二年壬子(西元一八五二年)的作品。第三進後殿,原有殿宇於民國十年辛酉(西元一九二一年)毀於火,民國廿五年丙子(西元一九三六年)重建,廿七年戊寅(西元一九三八)完工,形式上已不如當年。後殿又稱北極殿,原供奉北極大帝,左右分杞龍神及風神,後來將供奉於正殿的本願寺阿彌陀佛像及日本式神龕移設於此。

環繞建築物四周的左右翼廊,為對內埕開放的敞廊,由於年久失修,民國六十三年甲寅(西元一九七四年)重建,形式與原建略異,已失古貌。民國六十七年戊午(西元一九七八年)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會為保存龍山寺的原始風貌,特委託漢寶德教授規劃,民國七十五年丙寅(西元一九八六年)展開修護。在臺灣目前較為著名的五座龍山寺(臺南、艋舺、鳳山、鹿港、淡水各一)中,鹿港龍山寺雖然為僅次為淡水龍山寺而為興建較晚者,但就格局、規模與形制上看,卻是這些寺廟中保存較為完整,且頗具古樸風貌的一座。

鹿港天后宮於雍正三年(1725年)由施世榜獻地遷建,歷經嘉慶二十年(1815年)、同治十三年(1874年)、昭和十一年(1936年)、大正11年(1922年)的重修,始有今日的建築規模。目前天后宮保存二張日治時期所拍攝的照片,為同治十三年重修時,鹿港天后宮的廟貌。當時天后宮的建築規模為三進二院的格局,分別為三川殿、正殿及後殿。三川殿採三開間建築,兩旁有八字牆,八字牆為大正四年,由鹿港土水師「圓仔炎師」(蔡添炎)所施做。
   
大正十一年(1922年)鹿港士紳施性瑟率領天后宮人員至湄洲祖廟進香謁祖,進香團由基隆港出發,當時施性瑟聘請攝影師隨同進香團至湄洲祖廟,為天后宮留下數張珍貴的照片。此次進香回鑾後,地方人士遂倡議重修鹿港天后宮。當時鹿港天后宮管理人泉合利王君年,召集鹿港街內三十位保正(相當於今日的里長)開會,討論天后宮重修事宜,並邀請鹿港籍士紳辜顯榮擔任天后宮重修總理,準備鳩工庀材,重修廟宇。然而,重修天后宮的發起人王君年,卻於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往生,以致重修廟宇事務因而暫停。

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磚瓦都有歷史~都是參考歷史建築起來的哩~

既使小妹一家人跟老爺家是信基督教的~~也一樣會帶寶貝來參觀歷史古蹟哩~

這些都是寶貝們拍的~~

台灣命名為龍山寺的寺廟共有五座,皆是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龍山寺所分香來台供奉。

龍山寺歷史悠久,經過多次的局部與整體的修建,公認為台灣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築,

有許多工藝精湛的雕刻與繪畫以及精細結構的藻井等,並且擁有許多古匾與修築石碑記,

為國家一級古蹟~~有機會也要來參觀一下哩~

龍山寺

聯絡電話:04-7772472
景點地址:鹿港鎮龍山里金門巷81號
開放時間:5:00AM至9:30PM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6) 人氣()